耽美小说 > 历史小说 > 大明: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> 第二百四十三章 严家抄斩

第二百四十三章 严家抄斩

    “快去,快去看看是谁?”武生林目光凝重,哆哆嗦嗦的指了指大门。
    整个大明王朝,也没听说几个人能和老皇帝同乘一车的。
    魏国公徐达第一次北伐大胜,班师回朝,朱元璋出京百里相迎,徐达是第一个在朱元璋坐了皇帝之后,还同朱元璋共乘一车的。
    再之后,就没有人了!
    没有了!
    而武凝雨非但是见到了当朝天雷王殿下,还见到了老皇帝,同老皇帝一乘!
    小蝶麻溜的起身,向着门口狂奔了去。
    推开大门,只见一名穿着绯红官袍的男子走了进来,身后跟着十数名捕快。
    武生林起身作揖道:“府尹大人?”
    “武千户,你们这是在做什么?”应天府尹王璟甫,见武凝雨跪在地上,细细打量着武生林道。
    “卑职......”
    武生林一时不知如何去讲,虽然应天府尹是文官,但应天府尹作为京师的父母官,正三品大员。
    人家可是有权力上朝论政的。
    武生林虽是五城兵马司,属于武将职,但也只是正四品罢了,二者的官职上就差了足足一个档位。
    从正四品到正三品,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,更何况眼下方世玉虽然再起战端,但真正杀敌立功的机会,已经少之又少。
    “本官今天来,是受了贵人之托,来给武千户送喜讯的!”王璟甫嬉笑着,向前走去几步,在老夫人面前,躬身作揖道:“晚辈给夫人见礼。”
    “府尹快请坐!”
    武夫人也不慌不乱,示意王璟甫坐在自己身侧。
    “无事不登三宝殿,府尹大人有什么,就直说吧,你为文,我为武,互不统属,纠缠的多了,犯了忌讳!”
    武生林直接开口说道。
    他虽然是一个千户,但按照明朝的规制,七百人以上是最高等的千户,最高不能超过八百人一个千户所。
    京师又是重地,千户所自然是满编,武生林不大不小,也是个武官了。
    同应天府尹搅和在一起,确实容易犯了忌讳。
    不过就算你心里知道,你也不能这样说不是?
    王璟甫道:“武兄弟莫急,本官这里有一封书信,是给武小姐送来的!”说着,王璟甫起身,来到武凝雨面前。
    伸手要扶起武凝雨时,他却不知,武凝雨的双臂上,已经是青红相交,只是一碰,武凝雨便感觉到一股针扎般的刺痛。
    “什么样的贵人,需要府尹大人来送信?”武生林心中已经有了猜测,应天府尹真的能算上顶级官员了。
    在他的上边,也只有六部堂官了,真的没有谁了!
    王璟甫也不见外,微笑着道:“武兄弟何必急忙呢,本官也不多留,这送信的人,不让本官说,本官也不敢说,武小姐收好就是!”
    “送信的人说,希望武小姐,能秉持己心,但有所求,无有不允!”
    说着,王璟甫笑着离开了武府!
    ......
    长乐宫。
    方世玉刚刚吃了晚膳,坐在一旁望着马淑道:“这次出去没能回家省亲,等以后有机会的吧!”
    望着马淑,这机会,也不知道还有多少
    马淑轻声细语的说着:“省亲与否,已经不重要了,妾身若是想念家人,也可唤妹妹入宫,殿下无须挂牵,只是公主的事情~”
    方世玉长长吐出一口浊气道:“哎,都是气得,要不是她说出家既无家,我怎么会去拆庙,还好老爷子来了,不然的话,下不来台了,这尼姑庵拆了,怕是真的要逼死临安公主了。”
    方世玉摇了摇头,马淑道:“当初临安公主出宫的时候,就说是要青灯古佛,殿下难道没想过,在宫里给公主建一个佛堂?”
    “无用的,她不同意,也不愿意住在宫里,不说她了。刚才得到消息,郑赐说过两日泰安府的皇宫就修的差不多了。而且内城也开始招标,发出去七百多个工程项目了,朝廷可以着手准备迁都的事情了!”
    “到时候,去了北方,不死,是没什么机会来应天了!”方世玉面色凝滞,泰安府修好了,朝廷搬往北方,平衡南北,协调天下。
    迁都,真的只是为了天子守国门?朱棣迁都,真的就只是为了打仗?因为燕京是他的老巢?
    皆不尽然
    北京城的地理位置优越,大明朝廷在朱元璋时期,就已经弃用运河,改为海运,至于为什么朱棣又废海运,改用运这就不得而知了。
    江南繁华,已经是整个帝国的经济赋税重地,是整个帝国最富庶的地带。
    而北方,天寒地冻,被异族统治,多的四百余年,少的百余年,当地的文化,经济,民生,早已被摧残的不成样经济中心在南,政治中心还在南方。
    那就甭说了。
    迟早有一天,大明会全面放弃整个北方的土地,划江而治,成为偏安一隅的王朝。
    迁都北京,确实有各种各样的说辞,可以不迁,但方世玉和朱元璋的认法是相同的,江南太繁华了。繁华到让人没有了斗志。
    南方本就文风昌盛,南北榜更是在大明爆发成了焦点。达到史无前例的高潮,方世玉登基前,更是将南北榜分开录各选状元,榜眼,探花足额三十六人!
    可若是朝廷一直在南方,靠着南方朝廷,去守护北方疆土,发展北方,这不是痴人说梦?
    便是朱元璋都一心想要开发自己的家乡。
    若不是因为凤阳这个地方,真的不适合做帝都,洪武朝的帝都,必定是在凤阳了!为了发展自己家乡,朱元璋可谓是绞尽脑汁。
    奈何,当地的老乡也是真的不争气。。
    朱元璋都一心顾着发展自己家乡,坐在皇帝角度尚且如此,更遑论其他官员了。
    朝廷北迁,已是必然的!
    “那殿下准备何时迁都?”马淑轻声询问着。
    “估计今年是不成了,这都七月二十了,北方开始冷起来了,而且明年年初还要设祭紫金山,拜周世宗的庆陵,更替年号。”
    “估计迁都北上,要等到来年二月份了!”方世玉平心静气的说着。礼部给的章程,朱标登基是登基了,但改年号,还要去设祭紫金山,祭拜周世宗的陵墓,繁琐的很。
    ......
    爪哇。
    整个国家,只有整个应天府的一半大小尚且不及(应天府二百万平方公里,下辖六府二十余郡县)。
    “终于算是到了这里了!去采买和补充淡水的人,怎么还没回来?”蓝玉率领大明水师,八百余战船,一千余运输船,算上藩王私兵,有九万之众。
    船只每隔半月,就必须靠岸补给淡水资源,不然的话,船上这些人,可就要渴死了!
    当蓝玉的船只,在爪哇靠岸登陆时,本想着补给一下淡水,商量一下贸易事宜,准备继续启航。
    但船只刚刚靠岸,站在巨大的旗舰上,蓝玉在船边等的急促。
    望着不足百里地的城池,蓝玉道:“有人在打仗!”
    朱棣上前一步,脚步顿了顿,看着蓝玉道:“有吗?”
    说着,抽出千里眼,开始观摩,当他和蓝玉看见城墙上的杀戮时,突然间,二人目光一凝。
    蓝玉道:“哈哈,好家伙,正好老子手痒,没地方玩。”
    “你不会要参与吧?”朱棣愣了愣,他们只是要远航,可不是来打仗的。
    “这一路上,除了吕宋见到了正经人,就没见过正经人,听说常茂已经领军出征,对交址用兵。”
    “要收回交址,建立布政司,老子没能去交址,现在还不能打仗了?”蓝玉闷哼一声,这次出征,他可是带着十多个义子领军。
    若是问方世玉为什么一定要坑蓝玉,把蓝玉扔到海上。仔细想想,就这船队上的一众藩王,晋王朱刚,燕王朱棣,从应天出发时,二十二位藩王。
    整个大明的勋贵中,能让方世玉放心,又能压得住这些藩王的,除了蓝玉,已经没有其他人了。
    徐辉祖?
    比蓝玉,他还差了些。
    事实证明,方世玉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,朱棣面对蓝玉,虽然心中不忿,却也无话可说,哪怕他是藩王,但这支舰队的最高指挥官,还是梁国公蓝玉。
    眼下船上剩下的十一个藩王,除了朱棣,其中有四个是要送去印度地区,六个送到非洲地区。
    他们联合一起,手中的兵马也不足五万众,蓝玉从大明水师调走的官兵就有十万八千人,十个卫的编制。
    就这么一支部队,有着蓝玉的严密防范,藩王们被分散在前军,中军,后军,船尾不相连,前后不能顾。
    左右不见他们的私兵。
    想造反夺船?他们根本没机会!
    爪哇从洪武元年,就向朝廷奉献金叶表文,马匹,特产无数,朝廷既是宗主,自然要保护藩篱!
    蓝玉直接开口对朱棣教育道。
    在蓝玉的心中,他才懒得管这朝廷和外邦之间的龌龊交易,蓝玉在乎的只有,现在他可以参战。
    他可以驰骋。
    “传令蓝田,调集三个卫兵马,登陆突袭!”
    蓝玉一声令下,朱棣只能翻着白眼,说道:“老蓝,本王做先锋如何?”
    “你要去?”蓝玉瞄了一眼。
    这时,朱高煦开口道:“梁国公,我也可以去!”
    “好样的,那就走吧!”蓝玉大笑一声,不过一个时辰的工夫,三卫兵马准备妥当,其中有四千八百人编制的,统配备洪武二十四式火铳,一个四千百八人编制的骑兵卫。
    还有一个推着攻城器械及便携式虎蹲炮,同火铳弹丸,虎蹲炮炮弹的后勤部队。
    看着天色渐渐暗下,蓝玉心中笑道:“奉天雷王殿下命,沿途但有危害贡国之事!悉令,先斩后奏!”
    蓝玉话音落罢,在朱棣的身旁,一个小太监感慨道:“吾辈英豪,当如公也,国家欲富强,岂可海洋于不顾,财富取之海洋,危险亦来之海洋!”
    “天雷王殿下远见,超五百年矣。”
    郑和一脸羡慕的看着蓝玉,大明朝廷如此庞大的舰队,整个海上,还有什么势力能和这支船队抗衡?
    莫说是小国了,便是数得上名的大国,整个地球,大明现有的海上力量,在世的所有国家都算上,马鞭抽断了,也是追不上的。
    从朱元璋崛起,龙江就是朱元璋势力的最大造船厂,从朱元璋登基后,龙江造船厂的规模一再扩大,洪武二十年,大明又在山东登州,广州卫,澎湖列岛,先后兴建了七个造船厂。
    年造船数量,常规炮舰,三百余,运输船二百余,各式船只,可达七百之多。
    谁有这支船队,谁就可以横行整个世界的海洋,在世的国家船队体量加在一起,那也远远无法同此时的大明相提并论。
    蓝玉似乎听到了郑和的话,目光深邃的看了一眼郑和道:“你过来!”临近出征时,蓝玉停下动作,召唤郑和上前。
    微微一怔,郑和看了看朱棣,见朱棣点头,这才上前来到蓝玉的身旁道:“王府内侍郑和,拜见梁国公!”
    “从今天开始,你不用做王府内侍了,以后就跟在我身边,替本公牵马!”蓝玉说罢,这才看了眼朱棣道:“老四以为如何?”
    “国公想要,便跟着国公就是!”朱棣心中那个气,郑和幼年在云南被傅友德俘虏,阉割后送去做了太监,被分到了燕王府。
    朱棣自然知道,郑和他是有着很高的军事天赋,见解独到,可纵然心中不舍,也只能徒呼奈何。
    面对蓝玉,他什么也做不了,只能听之任之。
    “出征!”蓝玉吩咐一声,三卫兵马迅速向着爪哇的国都冲了去。
    朱棣做先锋,冲在最前,蓝玉骑着马,领着辎重部队,慢条斯理的走着,看了眼身旁的郑和道:“你是什么时候进的王府?”
    “幼年时,当年国公随傅友德平定云南,同沐英为副将时,内侍就是那个时候,被抓去做了太监,送去王府的。”
    郑和直言不讳,丝毫没有隐瞒一丝半点。
    “你说,危险来之于海洋,可有凭证?”
    蓝玉出声询问着。
    只是这个时候,郑和摇了摇头道:“眼下看,天下之广阔,任何海上力量,都不能同天朝争锋。”
    “但海洋的财富,难保数百年后,大明还能一直强盛下去,拥有无可匹敌的海上力量!所以内侍浅见,胡言妄语,国公莫要见怪!”
    郑和进退有度的言语着。
    蓝玉嗤嗤一笑,开口道:“你既是太监,我却是不能养你,但你有如此见识,等此行返归,我保举你进宫面圣,至于能不能让天雷王殿下委以重任,就看你的能力和造化了!不过依之前天雷王殿下对你的器重,让你跟着朱老四,着实是屈才了。”
    ......
    新明史记
    洪武二十八年,梁国公蓝玉乘大船出海,经南瞻部洲,过爪哇,沿途补给,通商贸易。因爪哇内乱,误将大明子民残害。
    公蓝玉,遂引兵征缴。斩万余,破城三十,擒王于宫廷!
    立碑为记!
    对于大海上的事情,方世玉完全不知,此时的他,正在磐泰宫,望着庆慎郡主道:“怎么样?写的如何?”
    “写的倒是挺好,就是,他这艺术渲染的是不是太差了把老祖宗写成这个样子。。”庆慎郡主面色凝重。
    罗贯中这二十余日的努力,写下的文章,严格按照大明官方记载的大大小小战役,进行了总结,挑选出了七场战役,作为主战事。
    其中贯穿着大明建国近三十年的各场大大小小的战役。而其中第一篇讲的,太祖皇帝崛起之役,虽然朱元璋还没死,但太祖这个名号,除了他也不可能给别人而他也不可能有其他的名号。
    全篇讲述了朱元璋领着千余人,夜袭横涧山,迫使元军帅廖大亨弃暗投明,虽然没有过于细致的描写,但按照罗贯中的意思,这只是一条主干线。
    送到宫里,看看方世玉是什么想法。
    而太祖皇帝崛起之役后,便是太祖皇帝立足之役,全篇讲述朱元璋攻克滁州,得到了第一块根据地,大力发展,静待时机,惩奸除恶的事迹。
    第三场战役便是计取和州,蒙元将领倒戈急走,忽,两旁伏兵尽起,汤和,邓愈,郭英,胡大海,众太祖帐下将领围攻而来。
    蒙元将领不敢回应,遂引兵至和州城边,然城墙早主,道那徐达七百余人,偷取和州,断了后路。
    太祖亲领诸将追杀,四面包围,歼之第四场,太祖渡江,巢湖之战、
    时年,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病亡,太祖统领义军,驻扎于和州,朱文正进言,和州无险可守,不似吉地,若图发展,当渡江以取集庆路。
    太祖允之,继决定渡江谋取集庆路,从而建立稳固的后方根据地,而攻取集庆路,必要经过采石,欲渡过长江,却因水师舟船不及也。
    太祖吉人天相,正待他焦急不安之际,俞氏父子,廖永安,廖永忠兄弟,相继来投。
    俞氏父子三入和州而投,太祖狂喜曰:“天助我也。”
    遂领老部下同俞氏父子的巢湖水师领袖们进行会晤,自俞氏父子投后,太祖实力骤增。
    夜之间,拥有千余艘大小战船,元军知晓此事,胆战心惊,派来水师交战,终落荒而逃。
    太祖穷追不舍,一直追杀至长江内部,围追堵截,巢湖水师大获全胜、元军残部败回芜湖,太祖顺势,过采石,攻集庆!
    第五场,讲的却不是战争,而是对朱元璋夺取天下的方略,方针,进行了严密阐述。
    朱文正来见,太祖问计曰:“今我军以克集庆,此地虎踞龙盘,北有长江之险,东西环山,进可攻,退可守!”
    朱文正答:“虽我军占有集庆,东有张士诚,西有陈友谅,南有陈友定,北有元军,此不成也!”
    “若欲天下志,大帅当记,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!对元以示弱,安众兵于战地,刻苦练兵,以备他日,时节有变,进而西出灭陈,东出破张,可成大业矣!”
    太祖闻言,谨记于心,严明军纪,大力屯垦,练兵,促进应天民生恢复,储备大量军粮。
    此后,第六场,描述朱元璋的并不多,主要讲了徐达,常遇春,邓愈等人,接连攻取金坛,丹阳,江阴,常州,常熟,扬州,极大的扩张了朱元璋的地盘同战略纵深。
    为朱元璋在面对陈友谅的进攻时,获得了足够的腾挪机第七场讲,九江激战,罗贯中也不知是为了图谋省事,还是为何,近乎将他在三国通俗演义中的赤壁之战,八成照搬的写在了九江数次水师大战中。
    其中最为凶险的是,太祖调兵不及,洪都固守无援,朱文正死战血守洪都,终等来太祖援军,继而反攻。
    陈友谅船高,炮利,远胜太祖,铁索连舟,封锁长江,自上而下,成泰山压顶俯冲之势,太祖处于下游,船小,炮差。
    大明朝的第一场以少胜多,更是决定大明王朝建立的著名战役打响。
    面对汉军的铁索连舟,封锁长江之法,太祖无计可施,逆流,顺流,相差极大,连战连败。
    忽一日,风向突变,刘基急忙献策,采取火攻,使其自焚。
    太祖允之,鄱阳湖一战,火借风势,风借火势,一场大火,陈友谅兵败,死于乱军之中。
    虽胜,太祖不骄不躁,亲领大军,兵临武昌,汉后主陈理开城投降!
    从朱元璋幼年遭遇开始,讲到鄱阳湖水战,高潮已经非常明显。
    西出灭陈后,前后收复汉地,太祖实力暴增,继而先后扩张,攻取通州,兴化,盐城,泰州,高邮,淮安,徐州,宿州,安丰,杭州,湖州驻地。
    遂将东吴张士诚部逐出江北地区。
    自此,东吴张士诚所部,东临大海,南靠陈友定,西方,北方尽被太祖所包!
    平江一战,张士诚战死!
    洪武元年,太祖朱元璋,于应天登基称帝,国号大明,改元洪武。
    在这里,罗贯中差了一句自述道:“昔日一个放牛娃,已成开天辟地,另定乾坤之雄主。
    第十一篇中。
    罗贯中写道:“洪武二年,先后平定陈友谅,张士诚,陈友定所部后,统一南方的太祖皇帝,实感元廷命运以终,欲北征伐元!”
    命太子师宋濂写文,传檄天下,对于宋濂的北伐檄文,罗贯中进行了着重描写。
    罗贯进行了看重描写。
    自古帝王临御天下,天朝居内以制夷狄,夷狄居外以奉天朝,未闻以夷狄居天朝而治天下者也。
    自宋祚倾移,元狄入主天朝,四海之内罔不臣服,此岂人力?实乃天授!元狄不通华夏礼教,子杀父,父杀兄,弟弑兄,然九十年间,换君无有此快者!弟收兄妻,子炁父妾(儿子强睡老子小妾!)。
    上下相习,天不为怪,其于父子,君臣,夫妇,长幼之伦渎乱甚矣!
    又加以宰相专权,有司毒虐,于是人心离叛,天下兵起,使我天朝之民死者肝脑涂地,生者骨肉不相保!
    虽因人事所至,实天厌其德而弃之时也!
    古云:胡虏无百年之运!验之今日,信乎不谬,当此之时,天运循环,中原气盛,亿兆之中,当降生圣人,驱除胡虏,恢复中华!立纲陈纪,救济斯民!
    予本淮右布衣,因天下乱,为众所推!率师渡江,局(的赵赵)金陵(应天)形势之地,得长江天堑之险,今十年有西抵巴蜀,东连沧海!南控闽粤湖湘汉沔两淮徐邳,皆吾版图!奄及南方,尽为我有夫!
    民稍安,食稍足,兵稍精,控弦执矢,目视我中原之民,久无所主,深用疚心。
    予恭天成命,罔敢自安,方欲遣兵北逐群虏,拯生民于涂炭,复汉官之陷溺尤深,故晓瑜告知:兵至,民人勿忧,吾号令严肃,无秋毫之犯也!
    归我者,永安于中华,背我者自窜于塞外!盖我天朝之民,天必命天朝之人以安之。夷狄何德而治乎!
    吾恐中土久浴腥膻,生民扰扰,孤率群雄奋力廊清。
    志在逐胡虏,除暴乱,使民皆得其所。
    雪天朝之耻,尔民其体之。如蒙古,色目,虽非华夏族类,然固生天地之间,有能知礼仪,愿为臣民者,与中夏之人,抚养无异,故知告谕,想宜知悉!
    全篇大量采用宋濂所写的北伐檄文!
    再往后,便没有了下文。
    方世玉道:“写的倒是可以,比较纪实,老朱头本就对那些礼官美化的词,不甚满意,天下百姓终将学文实武!”
    “崛起于草莽,开创大明的太祖,更容易让老百姓喜欢读!让罗贯中仔细润色一下,从太祖崛起到现在,鄱阳湖之战,北伐之战,捕鱼儿海之战。”
    “着重描写,另外,其他战役也可以多描述一些,谱写下老朱头带领百姓,奋不顾身杀出的朗朗乾坤。”
    “尽早把前边部分写出来,我也要准备着手搞一下惠民书局了!”方世玉面色平静,大明朝的印刷技术,已经相当成熟。
    虽然书籍相对还是很贵的,但朝廷也不是拿不起这笔教育投入,永远都不能忽视。
    朝廷控制渔轮方向,化解国内矛盾的半封闭政策,却不能以可使知之不知,不可使之知知。
    启蒙运动,还是要风风火火的推行下去。
    扫盲,普及文化,这虽然对古社会的王朝有一定的挑战,甚至会危急王朝的统治,但方世玉却是深刻了解。
    现在不做,以后去做,就要远远的被其他人甩在身后。英吉利才多大的个地方,他们才多少人口?他们的启蒙运动,才需要多少年?而大明,庞大的体量,南北东西,幅员辽阔。
    想要彻底扫盲,没有个三五十年是很难有成效的。
    甚至三五十年都未必能完成全面扫盲。
    “那就这么办?”庆慎郡主询问道。
    “嗯,另外,让罗贯中在老爷子幼年的经历上,多加些,比如说,老爷子是如何被暴元的苛捐杂税欺负的。”
    “父母兄弟,姐妹都是如何死的!”
    “先把老爷子前半生写出来吧!”
    方世玉倒是认为,朱元璋的经历,绝对可以称得上传奇,将朱元璋的故事用话本的形势讲出去,能得到的反响,绝对非同一般。
    ......
    文华殿。
    杨寓道:“今年的教育投入,五万万贯宝钞?这么多吗?”看着手里的户部公文,洪武二十八年的教育投入,足足达到了五万万贯宝钞。
    这么大的体量,已经超过了朝廷总收入的百分之五。
    若是将大明的税收以宝钞结算统计,洪武二十七年的税收总额为,四十八万万又七千三百万贯宝钞。
    “殿下一直在强调教育,大力在民间修建私塾,社学,府学,怕是五万万也只能是刚刚够太始元年的支出。甚至如果出点问题,还不一定能够。”
    杨溥道。
    杨荣疑惑道:“殿下对推广教育异常看重,这是一件好杨荣疑惑道:“殿下对推厂教育异常看重,这是一件好事,天下都是读书人,大明的文风逐渐昌盛起来,合该如此!”
    “哎,殿下虽然推广教育,但国学的推广却异常缓慢,今年的投入,三成占用在医药领域,营建体制的医学院,三成给了火器工匠领域,营建专业学院,培养更多的鲁班。”
    “还有三成,放在什么女子私塾,这不是,哎!”杨荣唉声叹气的说着。
    五万万贯宝钞,只有五千万的宝钞,是用在国学推广上。
    方世玉一手将医学院,职业学院营建起来,还在办女子院校,招募民间女子入学,主要学习医理,或是琴棋书画等。
    教育投入为何会有如此高昂的价格。
    自然是对于学子的补贴,方世玉为了让大明百姓送孩子上学,对于田赋再一次进行了削减,从原本的十五税一,变成了二十税一。
    这将导致,大明帝国的洪武二十八年,粮税锐减。
    不过在这之后,方世玉又布告,鼓励百姓开垦荒地,所有百姓自己开垦的荒地,纳入皇庄的同时,开垦者拥有五十年的耕种权。
    开垦荒地不登记造册的,全部按照非法开垦,籍没查抄处理。
    杨荣道:“还是要说通殿下,这样下去国学没落,三教九流,尽数兴起,国将不国矣!”
    “说服殿下?拿什么说服殿下?”候泰叹息一声,无力反驳道。
    三杨,景清,文华殿内,一众官员,哀声叹息着。
    他们都能从候泰的口中听出那股无奈的味道,方世玉靠着什么,控制着整个朝廷和各地州府郡县?
    靠着京师数十万大军!
    用着锦衣卫,御史,巡查地方,督查官吏。
    “不过,你们要是有谁能见到老皇帝,太上皇出面,还是能说服殿下的。”候泰继续补充道。
    这个大明帝国,毅然决然的成了方世玉的一言堂,那些不是很尊重方世玉政策,维护方世玉统治的。
    在官仓失窃一案中,已经被杀的干干净净。
    正当众人疑惑时,方世玉迈步而入,看着杨寓道:“杨寓,院子坐会!”
    目光愕然的看着方世玉,杨寓赶忙起身,迎了上去,追着方世玉的脚步,来到文华殿的院子中,看着方世玉道:“殿下,您???”
    按照往常的惯例,方世玉有什么事情,都是直接让卫宏才过来传话,或者是让卫宏才过来传召,不是在养心殿,就是在乾清宫商论。
    而今天,方世玉竟然罕见的自己来到了文华殿。
    “坐吧,我有点事情要和你说。”方世玉示意杨寓落坐。
    心知事情不好,杨寓硬着头皮坐在方世玉的对面,迟疑道:“殿下,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?”
    “没什么大事,刚才抓到了个巨贪,我想问问,杨阁老的意见。”方世玉面色坦然,他今天刚刚得到消息,方世玉心里是非常想把这个人抓起来,剁碎了喂狗。
    不过这个时候,他来到文华殿,会见杨寓,为的就只是搞明白一件事情。
    “巨贪?殿下说笑了,巨贪能有多贪,再则说了,抓到贪腐,砍头抄家,哪里轮的到微臣说话。”
    杨寓连忙开口道。
    倒是说他心里很清楚,这巨贪肯定不会抓到他身上。
    杨寓家境不算好,但这些年也熬过来了,而且在他成为秘书处辅臣的时候,方世玉已经对全国官吏的俸禄进行了增莫说养活一家老小了,就是在养两个外室,也差不多够用了。
    杨寓为官,说不得清廉,但却也没有贪过什么。
    “是啊,巨贪还能有多贪,他贪了七千万贯宝钞、折合现银,七万两!折合水稻七百万斗。”
    “算不算是巨贪?”
    方世玉直言道。
    杨寓闻言,只感觉心中一震,瞳孔收缩,望着方世玉道:“殿下,您打算如何处置???”
    话音未落,杨寓绕口道:“殿下,这种巨贪,杀了抄家就是,何必还要同微臣说。”
    一时间搞不明白方世玉到底什么心思。
    按照老朱家的性子来看,杨寓相信,方世玉作为用屁股投票老朱家的异姓王,肯定是不会容忍这么个巨贪的,没抓到就算了,既然抓到了,那怎么可能给他机会!
    砍头?那都是便宜他了。
    “七千万贯宝钞,多少人一辈子都见不到那么多钱。砍头太便宜了,我准备重刑实草!不过这件事情,不是他一个人运作的,我又不能离宫太久,需要你亲自去一趟!”
    “查清楚来龙去脉!都有哪些官吏参与进去了,连根拔起!”方世玉笃定道,锦衣卫可以探查许多事情,但锦衣卫不是万能的。
    巨额财富变化,锦衣卫能发现,要是一个人就贪了百八十万贯宝钞,锦衣卫还真不好查。
    “殿下,微臣斗胆,问一句,是什么地方,能贪污七千万贯宝钞?”杨寓一时摸不清头脑,大明一年的税赋才四十八万万多的宝钞,这是全国十余个布政司的总额,想贪污七千万贯宝钞?
    那要多大的能量,难不成这一个人,贪污了十数个州府郡县?
    “泰安府,严震直!”
    方世玉拿着一块令牌,放在了桌子上,开口道:“一查到底,无论官商,连根拔起!”
    望着方世玉离去的背影,杨寓叹息一声,将令牌收好,心中哀悼:“怎么如此糊涂啊!!!”
    太始元年,五月初七!
    方世玉领着应天府四十万京营,拖家带口,近百万众,路北上,过长江,经扬州,合肥,归德,开封,济南,渡黄河,过保定,进入泰安府境内。
    文武官员,士农工商,无数学子,陪着方世玉,陪着他们心中的帝王,从应天府,一路赶到北方边境,苦寒之地!皇宫已经修缮的七七八八,三座大殿,规模空前,已经可以使用,东宫,南宫,西宫,尚在修建。
    后宫的坤宁宫,乾清宫,已经修建完成,其余宫殿,亦有修缮完好,有尚在动工的。
    想要修完这个庞大的泰安府,按照眼下的速度和气候来看,没有十五年到二十年的工夫,是无法完成的。
    在泰安府修建之初,京师外的良乡,卢沟桥一代,便被朝廷征用,延绵百里,四十余座军营,分散在泰安府城外的四面八方,团团包围。
    对外,皇帝可以在三天内纠集数十万大军出征,对内,皇帝可以在两个时辰内,召集数十万大军入城。
    各个军营,互为犄角,泰安府背靠居庸关,内外城墙的轮廓呈现,毅然已是天下最大的城池。
    方世玉这一次动作,应天府被降格为南京城,下辖七县,其余州府,悉数肢解,扬徐苏杭温,尽数从应天府给拆解。
    不然的话,应天府的辖区,那可真的是太大太大了,向北一直延伸到山东地区,南方富庶之地,尽在应天。
    这对于大明朝廷征税,可不是一件好事
    只不过可惜的是,自始至终,方世玉都没有见到朱元璋,老爷子也没有来北方,依然蜗居在南宫。
    天雷王殿下入城,整个泰安府在锦衣卫的严密布控下,实施戒严
    方世玉骑在马上,缓慢的向着皇城走去,走边两旁的百姓,工匠,纷纷跪拜,呼声不止!
    待到方世玉进入泰安府的皇宫,一切整理妥当后,在乾清宫接见杨寓道:“人都杀了吗?”
    “一个没留,全部处决,严震直连三十余商,十八官!抄没家财,一万万四千万宝钞!”
    杨寓躬身作揖道。
    “这次我肢解应天府,将应天更名南京,定泰安为北京,南京仅留南镇抚司,府衙,及五城兵马司。”
    “我倒是听下边的声音很大,希望能恢复应天府的原有规模和滞留朝廷六部!”方世玉瞥了一眼杨寓,开口询问道。
    “这个,微臣不知,但帝都既迁,那应天就不应有那么庞大的辖区,将应天肢解,也是应当应分。”
    “至于滞留南京朝廷六部,微臣倒是认为,此举实乃诛心之言,若是南京留有退路,岂不是成了南迁偏安的借口?”杨寓说的很直白,很明确。
    既然朝廷迁到了北京,无论如何,也不能放弃北方了哪怕为之付出再多,也要撑住。
    滞留南京六部,除了给朝廷增加负担之外,没有半点益处。
    若是说朝廷在北方,不好统筹南边山河,那朝廷在应天的时候,又是如何统筹西北,东北地区的?
    南京六部的存在,除了给人以心理安慰,迁都的借口外,没有半点其他益处。
    方世玉点了点头道:“你有这番见解,我很欣慰,既然事情已经办好了,东西留下,回文华殿继续办公吧!”
    杨寓也不迟疑,他进来被方世玉召见的时候,就做好准备,从怀中取出一块金牌,恭恭敬敬的放在了桌子上,算是还给方世玉,复命了。
    朝廷北迁,干戈甚重,无数百姓涌入泰安,虽然给泰安的治安带来了一定的挑战,但勤劳朴实的大明百姓,还是给泰安的修建,做出了许多的贡献。
    数十万妇孺,冲入各行各业,泰安府的修建工作,皇城的修建,明显加快了脚步。
    朝廷的动作,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。
    太初的第一个五年计划,开始下发执行,方世玉以秘书处为蓝本,组建内阁,内阁第一臣被称为首辅
    是整个内阁的最高首长,首辅下设次辅两位,次辅下设文华殿大学士八人。
    八名大学士,拥有票拟权,次辅拥有批红权,首辅拥有否决权,最高可否决六部政策方针。
    但首辅只是正二品衔,在品级上,弱于六部尚书从品,所以首辅要一票否决六部的政策,需要开朝会,皇帝主持,最终决定权,还是在皇帝手里。
    但首辅有权在卯时到未时末,强求皇帝召开朝会,商论是否执行,还是否决六部的政策方针。
    这也是方世玉用来对皇帝怠政的一种限制。
    当然,皇帝要是就不来,首辅也没办法。
    首辅只管政事,最多十年,两个五年计划,五年计划,统一由六部尚书,左右侍郎,内阁首辅,次辅,朝会商定。最终五年计划,上呈乾清宫,由皇帝决定,这个五年计划,是否值得执行,是否能执行。
    求鲜花
    御史台左都御史,右都御史,风闻奏事之权被夺,改为上奏,全境所有御史,皆可直接上奏入宫,上呈乾清宫。
    由皇帝遣锦衣卫,对风闻之事进行调查取证,若是事情属实,对御史进行记功表扬,作为他的政绩功劳,若是风闻之事是假,则进行一定处罚。
    若是多次将皇帝和锦衣卫当猴耍,三次无真实,降级调任,若还有在犯,革职查办!
    这虽然确实会引来许多乌龙事件,但方世玉反倒认为这样做,可以避免御史台在朝会上的胡言乱语,信口开河。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凭空污蔑。
    内阁以低品官职,总领六部,统筹全国政务发展,而五军都督府也被方世玉进行修改,不再以前军,中军,后军为统称。
    五军更改为七军都督府,中央军,地方军,边防军,对内武装部队,大明皇家海军,公共安全刑捕房!国安稽查锦衣卫!
    其中,中央军负责拱卫京师,常驻一百个卫的编制,满编足额四十六万兵丁,而其中有六万被常茂带去了交址,征伐黎朝。
    随方世玉北上的只有四十万中央军。
    地方军顾名思义,常驻县城部队,大一点的县城,一个卫满编四千六百人,小一点的县城,两个所,一千七百余人。
    边防军指的就是大明北疆的仅存卫所军,一十三镇,共二十四个卫,非满编,总额八万余人。
    对内武装部队则是徐增寿正在统领剿匪的部队,从徐增寿出发开始,这支部队从中央军挑选出的三千精锐骨干,已经发展成了七万余人的超级规模。
    按照徐增寿的推测,随着剿匪持续下去,收编的越来越多,杀的越来越少,最终的对内武装部队,能达到十五万人的规模。
    只不过对于这一块,方世玉和徐辉祖都没有什么感觉,而且剿匪也没有完成,方世玉和七军都督府一致意见是,等而且剿匪也没有完成,方世玉和七军都督府一致意见是,等到剿匪事业成功,一切尘埃落定,在研究如何分配对内武装部队。
    大明皇家海军,顾名思义,大明王朝的水师海军,不做多讲。
    公共安全刑捕房,就是赵琛一直想要升迁的地方,全国的捕快统一由朝廷授权,隶属兵部,以往听从地方县令的调遣,抓捕。
    现在抽离,统一由公共安全刑捕房的指挥使为准,摇身一变,成了皇帝亲军。
    国安稽查锦衣卫亦是不做赘述!
    而这些都敲定后,方世玉才发现,自己该裁军了!!!
新书推荐: 诸天:无极宝体自遮天开始 半岛败家子,开局财阀千金找上门 1979:文豪,从知青回城开始 黑篮:开局神虚视 斗罗:蛊虫九转 逆转 斗罗:转生丹恒饮月,古月娜倒追 穿越成天女兽的我不想进化 华娱,从电台情歌到天王巨星 港岛1980:野蛮时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