耽美小说 > 历史小说 > 我乃郑氏四代目 > 第一百七十六章 东宁机

第一百七十六章 东宁机

    在上元节前妥善解决了东宁与吕宋间的争议,双方皆大欢喜。
    完成了任务的菲德尔怀着轻松的心情看着面前充满东方风格的庆典。
    在逐渐热烈的气氛烘托下,菲尔德缓缓起身举杯冲着郑克臧鞠躬行礼,他行礼的姿势讲究,动作优雅,看着让人赏心悦目。
    “殿下,我代表乌尔塔多总督谨祝您在爪哇的事业发展顺利, 但我要提醒您,英国人都是可耻的伪君子,您与他们合作必须加倍小心。”
    菲德尔毫不掩饰他对英国人的不喜,抓住一切机会挑拨两者间的关系。
    也就是今天法国人在场,不然菲德尔肯定要将法国人也加进伪君子的行列中。
    郑克臧冲他露出礼节性的笑容,同样举杯回礼道:“多谢贵使的关心, 还请放轻松些,享受节日。”
    菲德尔耸了耸肩,将杯中的美酒一饮而尽。
    东宁上元节的庆典一直持续到深夜, 一直等到最后一盏官灯熄灭后。
    原本如大江大河的庞大人群分裂成无数细流支渠向大街小巷中流散。
    喧闹过后往往是寂静,经过了漫长的春节和灯节。
    民众们数日间都沉浸在欢乐之中,已经支出和预支了全部的精力,等到上元节过后,所有人好似突然间萎靡起来。
    官员们顶着黑眼圈上衙当值,商户们打着哈欠开门营业。
    只有农夫和工人们似乎未受到太大的影响,他们仍是如往日般挥洒着汗水,一刻不停地耕作劳动。
    被郑克臧亲笔提名为东宁纺织园的大型园区内,仿照着东宁制糖厂的先例,划分了不同的功能区域。
    不同于东宁糖对工艺有很高的要求,纺织业是中国人做了千年的行当,造就了无数民间的行家里手,工艺门槛并不高。
    另外,纺织业是结合机械进行生产的行业,对体力的要求并不像其他行业那么高。
    相反对耐心和细致有较高的要求,这也使得许多女工可以参与到其中。
    户部修建的东宁纺织园靠近生丝产地, 同时海陆交通都十分便利,区位优势明显。
    朝廷并未像经营糖厂一样自己经营纺织厂,而是面向民间招商引资。
    由朝廷提供场地,民间自主筹办纺织工坊,只需向朝廷缴纳一定的租金。
    郑克臧仿照前世产业园的模式,针对来纺织园落户的纺织工坊们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,引发了民间商人们的踊跃响应。
    纺织园建成后不过小半年的时间,园区内一个个纺织工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。
    纺织机的沙沙声伴随着工人们的谈笑声回荡在园区内,一切都是那么热闹,一切也都充满着活力。
    在最东侧的纺织工坊内,许多工人围成了一个圈,他们小声地相互议论,不敢抬高声音,生怕打扰到中间那人的操作。
    这家纺织工坊的老板名叫刘之维,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商人。
    他早年间就在承天府郊外开办了一家纺织工坊。
    只是随着郑经西征失败退回东宁后,缺乏原料来源让他的工坊难以维持,最终无奈倒闭。
    自从郑克臧引入并推广了福建的桑蚕和棉麻后,他毅然决然地重操旧业再次在原址上重开了纺织工坊。
    纺织园开始招商后,他仔细打听清楚了各项扶持政策后,再次果断地做出选择。
    做事果决,从不拖泥带水, 这是他一直为之自傲的事情。
    但刘之维此时显然有些紧张,虽然工部的官员们将这改良过后的纺织机夸得天花乱坠,但到底好不好使他心里还真没底。
    想起这个新式纺织机的价格,他就一阵肉疼。
    刘之维和围成一团的工人们一样,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中间那名工人操作着这新式纺纱机。
    “动了!动了!”
    “八个纱锭全都动了!”
    “一次真能纺八根线,真是奇了这东西。”
    眼见着自己的钱没有打水漂,这新式纺纱机确实得用,刘之维兴奋起来。
    他此时充满雄心壮志,脑海中早已勾勒出了自家纺织工坊做大做强后的美好景象。
    东宁人口数量少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,郑克臧也常常为此感到头疼。
    但若换个角度,仔细想想人口少有没有其优势呢,勉强来说的话还真有一个。
    那便是对新技术推广的接受度较高,这里的新技术特指节省人力的新技术。
    很简单的逻辑关系,因为人口少,所以不会排斥节省人力的机器。
    就拿纺织业来说,人人都知道珍妮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纺织效率,进而节省了人力,成为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一项重要奠基技术。
    但说到底珍妮机也并不是什么技术迭代的高深机械,它被发明的过程也充分体现了这点。
    一个英国纺织工看到被踢倒的纺纱机还在转,灵感迸现,将几个纱锭竖着排列,用一个纺轮带动,在第二天就造出了用能带动八个竖直纱锭的新纺纱机。
    一个纺纱工,第二天就将此物改良了出来。
    初始的珍妮机就是这么简单的机械,它的原理说白了就是将横着的单个纱绽改为竖着的八个纱绽,所以效率一下子提高到原来的八倍。
    但除了这位英国纺织工外,难道就没有其他人想到这点而进行改良吗。
    答案是有的,实际上类似于珍妮机的机械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。
    元代《王祯农书》上记载着长6米,宽1.5米,可以同时纺32个纱绽的纺织机,用人力或畜力驱动,一天可以纺出棉纱将近120斤,比珍妮机的效率还高四倍。
    但可惜此物在明朝中后期便已失传,为什么同样的东西在英国引发了工业革命在中国便失传了呢。
    除了制度差异外,一个很浅显的道理,劳动力饱和的中国古代不需要这种东西。
    一个明末私营的纺织大厂便有上万工人,请问若推广使用这种提高几十倍效率的东西,原本上万人的工坊,只需要几百人就够了。
    那剩下的人怎么办呢,没有土地也没有工作,那要不造反?
    这也是古代中国官府不推广重视这种节省人力发明的重要原因。
    即便在英国,珍妮纺织机刚刚出现时,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。
    很多纺织手工业者纷纷捣毁夺走他们饭碗的珍妮纺织机,迫使发明者哈格里夫斯一家流落街头。
新书推荐: 诸天:无极宝体自遮天开始 半岛败家子,开局财阀千金找上门 1979:文豪,从知青回城开始 黑篮:开局神虚视 斗罗:蛊虫九转 逆转 斗罗:转生丹恒饮月,古月娜倒追 穿越成天女兽的我不想进化 华娱,从电台情歌到天王巨星 港岛1980:野蛮时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