耽美小说 > 其他小说 >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>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337节

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337节

    就像是小麦成为华夏主粮,是在唐时经济发展,石磨在村庄普及后;水稻空前发展,是南宋时经济中心转移后;清朝人口空前爆炸的时候,农人没有选择用这三大神器替代传统主粮,当然也是有原因的。
    乾隆时官员曾经试过在南方山地推广红薯,但农人并不买账;同时,乾隆朝时北方官员尝试着禁止农人在山坡上种植玉米,因为会造成水土流失,但农人也并不买账。
    朝廷的推广没有让红薯面积增加,禁止也没有让玉米面积减少。一片地该种什么,朝廷说了不算,穿越者来了也不好使,农人自有自己的智慧。
    就是在民国时期,按理说这时候农人应该自发提高救荒高产的作物,但红薯、土豆、玉米的种植面积也不过百分之五。
    建国后玉米、红薯、土豆的种植面积空前提高,是因为农业机械和化肥的使用让传统主粮产量暴增,满足了人民的需求之后,传统主粮种植面积才缩小,有其他作物种植的余地。
    朱襄等农学专家和历史专家都多次强调,清朝的人口爆炸原因,外来作物确实起到了些许作用,但作用微弱,主要还是华夏劳动人民的功劳。
    某些经济学专家将借由民间反感清朝统治者,将华夏人口奇迹归结于外来的作物,功劳都拱手让给外因,本质上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理论衍生。
    事实是,无论以前还是将来,无论建国前还是建国后,养活华夏人民的都是华夏人民自己,不是什么外来作物机械降神。
    朱襄会为了土豆的到来落泪,除了土豆补充了目前华夏救荒作物的空白之外,还因为土豆和玉米能成为主粮。华夏多了一种主粮作物,意义十分重大。
    红薯便与南瓜一样,纯粹是救荒作物了。
    当然,红薯对这个时代的作用仍旧是巨大的。高产的救荒作物,有一种算一种,都能救活无数的人。
    盛世农人种什么无所谓,待饥荒的时候,多一种救荒作物,就能活无数饥民。
    红薯与南秦也很般配。
    红薯喜温,后世红薯的主要产地就在南方丘陵。李牧一直看着南越那一片地,但产出不如投入,所以只去百越逛一圈,没有真的攻城略地。
    有了红薯就不一样了。
    红薯、土豆、南瓜和大豆能在山间零碎土地种植,产量很高,能够满足山民日常需求。这样山民就会倾向于定居,在山间山下建立城镇。
    山民定居之后,秦国无论是攻打还是收税都容易许多,能将百越纳入管辖。
    所有蛮夷之地都是在开发之后才能纳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,开荒的第一要务是开垦,然后才是教化。
    朱襄决定把城里李牧花园的花草全拔了,育种红薯。待红薯育种成功之后,就把红薯移植在南秦山地。
    黔中郡和南郡包含了后世江西地区。江西水热条件好,就是多丘陵,传统作物耕种不易。
    他虽然推广了梯田,但开垦梯田也需要看地质条件,大部分丘陵能开垦出的田地很细碎。
    现在这些细碎田地里种下了土豆和大豆,庶民的房前屋后搭上了南瓜藤,现在可以多加一种红薯了。
    可以入口的粮食,种类越多,才让人越安心啊。
    朱襄做好规划之后,心里涌起复杂的感情。
    有悲哀,有嘲讽,令人唏嘘不已。
    平阳君赵豹看着赵国饥荒,所希望的救荒粮食,却最适合如今的南秦之地。
    不过这唏嘘转瞬即逝。
    原本如平阳君赵豹等赵国宗室,以及朱襄接触过的许多士人,他们其实从未低头看过真正的庶民。
    因朱襄出现,他们的视线看到朱襄的时候,也看到了朱襄身边的庶民。
    是以痛苦,是以怀抱奢望,凝结成了朱襄系统中的馈赠。
    现在赵人吃不到红薯,但迟早会吃到的。
    就如棉花。现在肯定已经有赵人已经穿上了棉布。
    “良人,且洗洗脸,别难过了。”雪姬将温水端来了。
    朱襄洗完脸后,道:“我要斋戒一旬,以送故人。”
    雪姬温婉道:“好,我陪你。”
    朱襄的衣服本就素净,但雪姬还是找来一身麻衣。
    虽不至于为平阳君披麻戴孝,但把丝绸衣服或棉布衣服换做素净麻衣,也算是朱襄和雪姬的一份心意。
    在朱襄和雪姬为平阳君哀悼的时候,赵国都城乱起来了。
    在原本历史中,赵王会晚四年才去世。
    这一世虽然没有了邯郸之围,但赵王的内心更加煎熬,身体便一直不太好。
    赵王在继位的时候就立了太子。因没有邯郸之围,那太子没有死在惊恐交加中。赵国上下都以为将来会是这位太子继位。
    但或许冥冥中真的有什么是注定的,那位太子明明已经长成,却在今年病逝了。
    赵王也是因此才大受打击,病重辞世。
    除了太子之外,赵王膝下还有两位公子。赵王最喜爱春平君。
    战国现在的封君都已经差不多改成“侯”了,就像是应侯和应君在史料中称呼并用一样,民间传统称“君”,但实际封号是“侯”,春平君即春平侯。
    朱襄和李牧在官方记载的正式封爵,也是“长平侯”和“武成侯”。
    碰巧的是,朱襄前世的历史中,也有一位著名的外戚“长平侯”,名为卫青。可惜朱襄不知道卫青的封号,否则一定会道一句“好巧”。
    赵太子还活着的时候,他的太子之位很稳固。赵王一直希望春平侯能像平原君辅佐赵惠文王一样辅佐太子,所以在公元前251年,也就是前年的时候,因赵豹时常清醒时常糊涂而离开了相国之位,春平侯出任赵国相国。
    但春平侯并不讨赵国宗室和赵王近侍郎中喜欢。
    春平侯确实有才华,也受赵王宠爱,所以性格较为矜持骄傲。他年少时与平原君和平阳君走得近,不喜欢在赵王身边阿谀奉承的人。
    赵国出兵楚国边境,帮楚国调停的时候,为避免秦国攻打赵国,赵国朝堂提议向秦国派遣质子,顺便修复和秦国的关系。
    他们说,秦王子楚曾是秦国派往赵国的质子,在赵国生活得并不好,他一定深恨赵国。如果赵国不派遣质子去秦国,向秦王子楚表达善意和臣服,秦王子楚恐怕会为自己和挚友朱襄报仇。
    这不是无稽之谈。
    当年秦昭襄王就为了给应侯范雎出气,把魏国、赵国都折腾了一遍。长平君之于秦王子楚,恐怕比应侯范雎更甚。
    赵王十分恐惧秦国,被说动了。
    这质子人选,太子肯定不能去,因为赵王的身体时好时坏,太子随时都准备着继位。赵王只能在春平侯和幼子赵偃中选择。
    赵王本是属意赵偃当质子,但赵偃的老师是赵王宠信的郎中郭开。赵王身边的郎中都站在赵偃身边。
    再者赵王对春平侯的宠爱,让太子深深忌惮。
    虽然赵王让春平侯当相国,是希望春平侯成为下一个平原君。但太子却不是赵惠文王,没有赵惠文王那样的容人之量,不信任春平侯。
    何况赵惠文王也是自己当了国君之后才重用平原君,而不是赵武灵王重用平原君,这完全不一样。
    太子还未继位,让另一位赵公子当相国,谁看着都觉得荒唐。
    可惜赵王做这个决定的时候,平原君已经去世,平阳君也老糊涂了,无人阻止。
    赵国有识之士也希望春平侯暂时离开邯郸,等赵太子继位之后再回来。
    赵国已经经不起一次内乱。只有春平侯离开邯郸,赵太子的地位才更稳固。待春平侯从秦国当完质子归来时,赵太子也才会大度地重用这位弟弟。
    赵王被说服了,含泪送春平侯离开邯郸,前往咸阳。
    谁曾知,春平侯刚离开邯郸不久,赵太子就患疾病暴毙;赵王大受打击,一病不起,撒手人寰;同时赵豹也受此打击,跟随赵王而去;赵王后早在前些年就已经去世。
    这下子邯郸群龙无首,乱作一团。
    赵王没有留下谁继位的遗言。有的卿大夫认为,现在只有公子偃在邯郸,自然是公子偃继位;有的卿大夫认为,赵王让春平侯当相国,很明显是除太子之外就最重视春平侯,且春平侯更有才华,让春平侯继位更为合适。
    于是赵王的遗体被留在宫室中无人理睬,赵国的卿大夫们一边吵架,一边派出人去找刚离开邯郸没多久的春平侯。
    想让公子偃继位的人自然是去刺杀春平侯;支持春平侯的人则去保护春平侯,护送春平侯回邯郸继承王位。
    平阳君的家人此时冷眼旁观着,以丧礼为借口,置身事外。
    平原君的家人早就已经回到了封地,不问政事。
    这时候没有平原君和平阳君力挽狂澜,也没有蔺相如和廉颇护着赵国内政外战。
    燕王喜在继位之后,一直对赵王遣廉颇攻燕,导致君父悲愤而逝一事耿耿于怀。他一直派细作盯着邯郸,希望能找到报仇的机会。
    当赵太子病逝时,赵王病倒的时候,细作就将消息快马加鞭传到了燕国。
    燕王喜大喜,立刻派剧辛仓促攻打赵国。
    燕国国内反对的人很多。他们认为燕国被廉颇屠过之后,国力还未恢复。而且现在燕国和赵国算是盟友,正在调停楚国的内乱。看看远方虎视眈眈的秦国,燕国怎么能背弃盟约,攻打赵国呢?
    但燕王喜搬出父仇,反对的卿大夫便无法阻止燕王喜了。
    涉及“孝”一字,他们阻止燕王喜为父报仇,就是让燕王喜不孝。有这个开战的借口,背弃盟约也没什么了。
    接下来就只看燕国能不能趁此机会啃下赵国一块肉。若燕国此战能胜,一切都没问题。
    剧辛是燕昭王的宠臣,原本是一位很厉害的将领。但燕昭王去世后,他被新王排挤,已经很多年没有用过兵,现在已经快七十岁了。
    但他名声犹在,燕国上下都对他很有信心。
    此时赵国又已经没有名将,燕国就算仓促出兵,应该胜算也较大吧?
    燕国出兵的消息,很快就传到了邯郸城。
    有外患当前,邯郸城争权夺利的人立刻就冷静下来。
    为了出兵抵御燕国大军,赵国现在必须要有一位赵王。春平侯还未回来,那就只能让公子偃当赵王了。
    于是赵国一触即发的内乱,在燕国大军压境的刺激下消弭,公子偃登基为赵王。
    春平侯其实已经快回到邯郸城了。当他听到公子偃继位的消息后,立刻调转马车,往秦国逃去。
    赵王偃一继位,就面临无将可用的大危机。
    这时,有人举荐了一位老将,庞煖。
    庞煖是赵武灵王的重臣。赵武灵王被饿死后,如许多只认可赵武灵王的人才一样,庞煖也离开了赵国朝堂,隐居民间。
    原本庞煖隐居楚国,现在已经回到了邯郸。虽然庞煖已经年近八十,也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,但他有不少兵家著作,只从著作上来看,他是一位能领兵的人才。
    现在赵王无将可用,不如试试这位老将。
    赵王偃虽对这位年近八十的老人很没有信心,但他也只能病急乱投医,召见庞煖。
    庞煖精神矍铄,舌绽莲花,立刻就获得了赵王偃的好感。
    于是赵王偃拜庞煖为将,迎击燕国。
    凑巧的是,庞煖和剧辛年轻时是一对好友,曾同在赵武灵王麾下为官。
    剧辛被燕昭王的求贤令吸引,去了燕昭王麾下为官,燕昭王去世后被冷藏至今;庞煖在赵武灵王死后离开赵国,也隐居至今。
    他们都是青年时成名,之后便沉寂至今,到了白发苍苍时被君王看重,拜为大将,率兵出征。
新书推荐: 度关山 绝世:瑞兽的星斗复兴计划 洪荒:重生成龟,悟性逆天 诸天万界神级数据线 恶魔beta(gl+ABO) 自蹈覆辙 (重生) 万界图书馆 火影:我能融合万千血统 逃荒种田:我靠医术发家致富 老婆,领证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