耽美小说 > 其他小说 > 寒门之士[科举] > 寒门之士[科举] 第148节

寒门之士[科举] 第148节

    作为礼部右侍郎,柳贺这段时日常收到来自宗藩的请帖,有请他喝杯水酒的,也有想从他口中知晓削藩细则的,柳贺这边都热闹非凡,潘晟与姚弘谟也逃不了宗藩的围追堵截,二人见人柳贺都难忍怨念之色。
    “泽远,你行事还需稳重一些,步子不可迈得过大。”潘晟提醒道,“近些时日,朝中许多官员都言,你不适宜这右宗伯之位。”
    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,这已是词臣能居的高位之一,能在此位的官员无一不是饱读诗书、老成持重之士,柳贺文章虽写得漂亮,行事上却仍不够稳重。
    自柳贺上了那封疏后,便常有人这般提醒他。
    柳贺心中也清楚,削藩事一起,他必然要得罪许多人,不过他在其位谋其政,既然要做削藩事,他自然要做得彻彻底底漂漂亮亮。
    毕竟就连明亡也只有不到半年了。
    有人说,大明之亡在于宗藩,这种理论当然是片面的,一个王朝的灭亡必然是各种因素的叠加,可宗室的奢靡却加剧了这一进程。
    自隆庆五年考中进士以来,柳贺在不同的位置见证了大明朝的方方面面,观一叶而知秋,大明朝就如同一台破损的机器,人力纵然做更多,也只是勉励修补罢了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京城,得意楼前。
    众士子也在议论着削藩之事,越到晚明,读书人论政的场景就越常见,削藩是大事,各地的读书人自然十分关注。
    “在下早知,柳泽远纵是任了礼部堂官,心性却仍如在扬州时一般。”
    “朝堂诸公,如柳泽远这般敢为天下先者已是不多了,柳泽远在扬州时能整清盐政,至京城后也先对宗藩动手,我大明有此官员,实在是百姓之幸啊。”
    “宗藩早就该削了,一年之中,有哪一月不见宗藩于地方闹事的?各地官员皆深受其苦,朝堂诸公也未必不知,却不愿呈报天子。”
    “我等读书人,就该如柳泽远一般!”
    柳贺那封《奏宗藩事疏》句句有力,叫天下读书人
    再次见识了他一代文宗的气魄,在读书人眼里,他这封奏疏不仅是呈给天子看的,更是对宗室宣战的檄文!
    “柳泽远此文振聋发聩,可惜他之念想成真的可能却极为渺茫。”一位书生感慨道,“宗藩之祸,天子岂能不知,内阁又岂能不知?然想与做之间相差巨大,纵柳三元才情满腹,恐怕也难以施展抱负。”
    京中许多官员的想法与这些读书人相似,柳贺那封奏书虽上得酣畅淋漓,在和言官们的争辩中也似乎占了上风,然为官需有政柄、有功绩,那封《奏宗藩事疏》虽字字珠玑,然而只要天子不用,就等于他在这桩事上毫无作为。
    这显然并非他任礼部右侍郎的本意。
    削藩之事能否顺利推进,是柳贺将位置坐稳、甚至更进一步的重要因素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“藩王们都急得要冒火了,你仍是不慌不乱。”见了柳贺这副模样,王锡爵不由摇头:“我刚从通政司过来,那边参你的奏章可是堆了满桌,比张仁和被参时多了好几十本。”
    张仁和即张瀚,他去吏部尚书一职前被朝官们花式参个不停,连张瀚在庐州知府任上的旧事都被翻了出来。
    对此情形,张瀚尚且狼狈败退,可柳贺倒是安稳在礼部呆着,外界的风雨似都与他无关一般。
    王锡爵心中不由十分佩服柳贺。
    柳贺果真经得住参。
    当然,这或许也和天子与张居正都向着柳贺有关。
    宗室与文官之间毕竟有一条界限在,文官们参柳贺,要么参他为官横行霸道,要么参他未践行“礼”之一字,这都是文官内部的事,并非是为了助力宗室。
    若文官与宗室靠得太近,最先警醒的恐怕是皇室。
    “削藩之事我便不过问了,料想泽远你心中有分寸。”
    几日前柳贺上那封疏时,王锡爵便觉得他或许是有别的意图,毕竟那奏疏内容太过激进,并不是柳贺一贯的风范。
    “元驭兄莫要高估我,不过……此桩事上,我但求无愧于心。”
    “好一个无愧于心,我们为官一场,不正是要如此吗?”王锡爵拍案一笑,又和柳贺提起了另一件事。
    “泽远此前你曾以农事相询,我替你找了行船至海外者,还有熟知农事之人,你给的图例中的作物,已有一些找到了。”
    柳贺原本还安然坐着,听闻此事却蓦然站了起来:“当真?”
    “自然是真的。”王锡爵道,“不过此事你为何不经户部,钱粮之事向来由户部来管。”
    柳贺苦笑道:“你也知,因刘台之事,我与大司徒关系只是平平。”
    如今的户部尚书张学颜与刘台在辽东可谓结下了死仇,刘台被贬官,张学颜还打算收集证据对刘台全家下手,但因柳贺与几位同年的营救,张学颜并未成事。
    张学颜是张居正手下干将,柳贺虽是张居正门生,却未必能说动对方。
    他在扬州时便给张居正提过建议,说清丈田亩的确可以将被权贵侵吞的土地吐出来,但另一方面,给田亩增收也是必做之事。
    因而柳贺一面在寻找农事人才,有知农、擅种的,也有懂水利、懂丰产的,除此之外,他凭前世的记忆,想丰富眼下大明百姓所种的作物的种类,便请人去各地寻找新作物。
    凭他一人之力干这些自然是难,毕竟他是词臣,手伸到实务那里总是令人不喜。
    但他可以请人帮忙,柳贺自己出身寒微,可眼下和他打交道的同僚们大多是大族出身,如王锡爵便出身太仓富庶之家,从来没有为钱发过愁。
    “人已经来京城了,再过几日应该就能到了。”
    “元驭兄,多谢。”
    “你我之间,又何须言谢?”王锡爵道,“只是
    我不明白,泽远你并不支持元辅政见,为何又要这般出力?”
    柳贺笑道:“元驭兄,恩师行事虽激进,可你应当也知晓,各地百姓如今过的是什么日子,若是再这般下去,大明国祚又能延续几何?”
    柳贺为朝廷官员,说这些自然是不合适的,但他有王锡爵向来无话不说,王锡爵也时常与他感慨朝野内外弊端滋生,看似一幅鲜花着锦的模样,可内里已经十分不堪了。
    “我之力虽微薄,但愿能竭尽所能助恩师一把。”柳贺道,“纵然只有几位百姓能从中获益,能少饿死几人,也不枉我柳泽远来这世上一遭。”
    王锡爵闻言肃然起敬,柳贺托付他此事时他并未多想,只以为柳贺是因私请他帮忙,他王家家大业大,经商者不少,隆庆开关以后,的确有人在海上行船。
    后来因张居正秉政,开海之事暂停,但对王家来说,出趟海倒也不是做不到,柳贺既然开口了,王锡爵与他相知一场,自然乐意帮忙。
    王锡爵不由感慨,柳贺不过是外放了一趟扬州而已,眼界格局相比以往却大有不同。
    去扬州之前,朝官们都并未发现他对张居正的影响力,细想之下,这或许是柳贺刻意为之的结果,毕竟自考成法始,张居正着实得罪了太多太多的官员。
    可自扬州归来之后,柳贺行事似乎少了一些顾忌,不过他并不是依附张居正,仍是在踏踏实实干事罢了。
    在眼下的朝堂,要为百姓办事,注定脱不开张居正,这也是王锡爵仍在朝中兢兢业业的原因。
    是否依附张居正并不重要,是否得罪张居正也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造福一方。
    王锡爵见惯了口口声声为百姓谋福的官员,他们一向很会说漂亮话,面对张居正这样的首揆也毫不畏惧,然而他们为官只是为了自己博名,做起事来,还不如柳贺这种已经被污名化的官员。
    第195章 理想状态
    大明的物产其实已经算是丰饶了,老祖宗选了一片好地方,由北向南,百姓种麦种稻,赶上风调雨顺的年景,一家老小好歹能靠着勤快活下去。
    然而到了此时,大明国祚已隐隐有衰败的迹象,天灾人祸时时不断,柳贺去地方上走了一遭,便认识到丰产增收的重要性,除此之外,拓宽作物品类也很有必要。
    眼下玉米已经传入了大明,百姓称之为玉麦,但并未大规模种植,朝廷也没有派出专人考察,此时距离李时珍写出《本草纲目》还有十几年,而马铃薯、红薯、番茄等都是随着地理大发现传入国内。
    柳贺曾与张居正详谈过此事,对于拓宽作物之事张居正并不反对,但要做成就必得开海,开海所涉重大,隆庆年的开海并未令朝廷获利太多。
    张居正原本就不支持开放海禁,拓宽作物又非朝廷头等要事,此事最终不了了之。
    至于兴修水利等归于工部,柳贺将此事与吴桂芳一说,工部立即请地方上呈报知水利、农事的人才,并在京郊划了块地方进行尝试,眼下吴桂芳过世,柳贺未必能请动新任工部尚书曾省吾。
    不过不管此事最终能否做成,柳贺总要尽力而为。
    王锡爵替柳贺找的作物还未运至京城,此前为了令朝堂官员认识到玉米的效用,柳贺曾特意找人寻访过李时珍,然而此时李时珍的足迹已踏遍各地,只为写出《本草纲目》这一篇巨制。
    柳贺总不能因自己的私心而耽误了《本草纲目》问世。
    柳贺与王锡爵娓娓道来,在当下,读书科举才是正道,浸淫农事、工艺者都是偏门,读书人即便钻研经义到垂暮也不会改,然而经义上不会教人如何种麦种稻,也不会教人如何经营生意。
    从某种程度上说,经义教出来的读书人会做官,会驯民,但自走上科举之途那日起,他们便自然地与普通百姓割裂开来了。
    两人一边探讨此事,一边谈起宗藩,王锡爵吏部右侍郎之位基本已经定下,若在朝堂上能得到他相助,办起事来自然事半功倍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送走王锡爵后,柳贺又在礼部忙碌了片刻,潘晟不是那等事事要下属汇报的礼部尚书,若是柳贺分管之事,他自己决断便可,若非削藩之事闹得满城风雨的话,这礼部侍郎倒是比其他五部的侍郎好干。
    临放衙时,柳贺又被内阁召了过去。
    他估摸着,到此时,削藩的章程应当是定下了。
    柳贺在朝堂上闹了一出,叫各地藩王知晓了朝廷削藩的决心,藩王们再上疏时虽仍是闹,却已经开始和朝廷讨价还价——总而言之,柳贺那封《奏宗藩事疏》所列之条是万万不能用的,那就是将他们往死路上逼。
    天子将此事交予了内阁与礼部,藩王们也不再盯着一个柳贺了,转而和阁臣攀起了交情。
    因而内阁这段时日必然是十分忙碌的。
    柳贺如今对内阁轻车熟路,早已没有了第一次轮值诰敕房的紧张感,比之隆庆朝时,此时的内阁热闹了许多,当时张居正还不是首辅,威势却已十分迫人,如今他已登首辅位数年,李春芳、高拱、殷士儋等人都已远离朝堂,气势更是非那时可比。
    “泽远来了。”
    “见过申阁老。”
    “元辅已候你多时了。”申时行轻声嘱咐柳贺,“这几日,周王、沈王、代王等几位亲王都派人至京拜会元辅,元辅不胜其扰,泽远你需谨慎些。”
    “多谢申阁老提醒。”
    申时行的意思是,张居正此刻的心情恐怕十分不妙,柳贺千万别去触他的霉头。
    柳贺在心里默默叹气,这霉头哪有他想不触就能不触的道理,张居正此时叫他
    过来,不就是要训他吗?
    事实上,入内之后,气氛倒没有柳贺想象中那般压抑,阁臣中,张居正、张四维与申时行都在,马自强则因卧病暂不在阁,六部尚书中,吏、户、礼三部尚书齐至,各自坐在两侧,屋内茶烟袅袅,柳贺一到,所有人的视线便都集中在了他身上。
    在座这几人堪称整个大明官场的最强阵容了。
    张居正面色沉沉看不出情绪,待柳贺入了内,他连椅子都未叫人搬张给柳贺:“能者多劳,右宗伯如此本事,便稍站一会儿。”
    柳贺:“……”
    张居正教训自己的门生,其他人自然不会多言,柳贺就这样被晾到一边,不过张居正好歹没有把他赶出去,还允许他继续听着。
    几位阁老与部堂所商讨的正是削藩之事,因所涉重大,天子、两宫、宗人府也参与到其中,其实削藩之事,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,因而张学颜这户部尚书也为此事出谋划策。
    柳贺在一旁听着,只觉在场官员将宗藩不闹事这一条放在首位,对宗藩的包容着实有些太过了。
    张居正仍是一言不发,面上看不出喜怒。
    “右宗伯可有高见?”张学颜忽然道,“削藩之事由你而起,你的那封疏虽未被采纳,但其中也有可圈可点之处,此事眼下归了内阁与礼部,这担子你也要挑起来。”
    身为户部尚书,张学颜自是希望户部帐头的钱能多一些,因而削藩事他看着倒是比潘晟积极些,反正出了事,锅有礼部和内阁来背,和他户部无干。
新书推荐: 剑圣:修炼有什么难的? 红楼之剑天外来 木叶守护人 诸天:从天下第一开始的千户 高枝难攀 我的女友是声优续 马头墙映世清徽 全网黑后,修仙种田带飞祖国 重生2014:大国科技之巅 篮球永不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