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7、考试之道

    林唯衍先去马车里搬一沓纸过来, 放在了宋问的桌子上。
    众生不知是什么,但如今见那白纸就忍不住浑身一凛。
    实在是有些可怕。
    宋问走上讲台, 左手挂在脖子上。在众生瞩目中慢慢坐下。
    孟为小心问道:“先生,您没事吧?有没有伤到要害?”
    宋问无语道:“我要是伤到了要害, 你们现在看见的还能是鬼吗?”
    冯文述:“诶,他不会说话, 他想问的是, 先生伤得严重吗?”
    宋问看了眼自己的手:“还好。不过就是蹭了一下。你们也不要把先生想得这么较弱。”
    宋问呵呵笑着,点名道:“孟为学子,多日不见,过得好吗?”
    孟为觉得有些渗人, 小心答道:“近日出城不大方便, 就都在家里呆着。没什么好不好的。”
    宋问拍拍腿, 颔首道:“我离开前,交给你们几个任务, 现在如何啊?”
    学生安下心来,赵恒说:“平日里都没得地方去,自然就在家中念书了。所以,这该背的都会背了。”
    宋问摸摸下巴。看来,还多亏了南王世子进京等一干破事,反叫他们有心向学。
    大梁每年设一次常科科考, 时间一般定在正月或二月,差不多就是这个时候。
    其实考前突击是很有用的,他们现在背下了, 考试正好用得到。
    宋问提醒道:“该做的事,都不要忘了。去尚书府签名报道,上呈文解家状。”
    所谓文解,家状,就类似于现代的考生资格证,还有考生信息表。另外考生还需注明在长安的落脚住址,且有三名考生之间互相担保。
    像国子监等官学结业的生徒,可以直接参试。而其他人则需要先参加州试。
    不过,云深书院的学生,虽不及国子监,但大多也有些背景。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,这些事情倒不用她来操心。
    科举自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考上的。他们多数人,也并不一定非要靠着科举入仕。还有举荐,还有……贿赂。
    说得好听一点,比较主流的做法叫“通榜”、“行卷”。
    大梁对于处置舞弊的手段,并不算严苛。
    众人听宋问念叨,纷纷点头道:“记——得!”
    这些事情,都快听烂了。
    宋问忍不住去摸自己的伤手,因为有些发痒,说道:“那么这次科考,你们有信心吗?”
    孟为道:“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嘛。我们还如此年轻,也没想着这一次就考上,要那么多信心做什么?”
    宋问:“话不能这么说!事在人为,你们念了那么久的书,难道就不想一鸣惊人?”
    孟为做题已经做得快绝望了,丧气道:“事在人为是不错,可也总是事与愿违呀。”
    宋问:“孟为学子,请不要在先生鼓动群体热情的时候打击积极性。你可以保持沉默。”
    众学子便看着她,想听听她的人为是什么。
    “别总说先生不教你们经义,现在先生要教你们一些真本事。”宋问一掌拍下,大声道:“先生教你们怎么考试!”
    众生皆是有些茫然:“怎么考试?”
    这还需要教吗?提笔写不就成了吗?
    若是考什么,你不一直在学吗?
    “考试自然也是有窍门的。会不会念书,与会不会考试,是两件事情。”宋问摇头晃脑道,“你们知道,身为学子,若想高中,最需要一样东西的是什么吗?”
    梁仲彦试探:“刻苦?”
    “举一反三。”冯文述道,“天赋。”
    赵恒:“积累。”
    孟为叹道:“……时运。”
    丁有铭指着孟为大笑道:“你的确是只能靠时运了!”
    众学子跟着哄笑。
    宋问用戒条敲敲桌子,示意他们都安静下来。
    “错错错!都错!”宋问干脆道,“是揣摩!”
    “揣摩?”冯文述试探道,“先生,揣摩,不是君子所为吧?”
    宋问指着李洵问道:“今年出卷的是谁?”
    众学子倒抽一口冷气,底下一阵喧哗。
    “先生您的揣摩不会是说这个吧?”孟为惊道,“如此,我还不如让李兄给我写本诗集,投献去了。”
    唐毅坐在后排,掩嘴轻咳了一声。真当他是不存在?
    宋问拍桌道:“都想些什么呢?”
    “学子,要去揣摩命卷官的意思,知道他为何要如此命卷。下官,要去揣摩上官的意思,知道他为何要任命自己。官员要揣摩陛下的意思,知道该如何向陛下谏言。陛下,要去揣摩万民的意思,知道他们所求所需。”宋问点道,“揣摩别人,方是认知己身。才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,要做什么,合适做什么。没有人可以遗世独立,丝毫不理会他人言语的。”
    宋问道:“不要去认定什么是小人行径,何必分那么清楚的君子小人?行得坦荡,坐得端正,心里多一些戒备,又能怎么样?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。这远虑是怎么来的?不就是揣摩出来的吗?”
    众学子沉默。觉得此言很有道理。
    “出卷人嘛,可能是太傅,或御史公,还有可能是六部尚书。不过,李洵今年科考,御史公就不大可能。太傅公务繁忙,也会推脱。刑部尚书就不行了。”宋问点头道,“再就是,王侍郎。也或许,朝廷会找一些大儒来出卷。”
    赵恒皱眉道:“先生,这范围也太广了。而且,纵然您猜出了谁出卷子,可这阅卷的,还得是礼部与吏部的人啊,还不仅是一个人。”
    宋问点头:“我知道,所以我特意去看了看这几人的文章。特意来提醒大家一句。”
    宋问:“答卷的时候,要注意的第一点,文风。”
    “这几人之间,各自特点鲜明。包括之后的阅卷官,谁也摸不准对方喜欢的文风为何。或词藻华丽,或沉稳刚健,或言辞犀利,或清新婉约,或平实朴素。”宋问挪了挪屁股,坐正道:“但是,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们,喜欢平实朴素文风的考官,就很有可能非常不喜欢堆砌词藻,谈之无物的文章。素来沉稳刚健的考官,就不大可能会喜欢冒进冲动的学生。”
    历史上也有各种反华丽,反词藻的文风活动。
    文人之间的风向是会变的,各时期有各时期流行的趋势,各自也有各自的流派。
    可以确定的是,各流派之间,相处的不是那么好。毕竟文人相轻。
    大梁新行科举,考卷甚至都没有糊名。有可能看你名字不好,字也不好,心情又不好,就直接写了个“不”。
    宋问道:“不在榜贴上,也没有投过行卷的人,请自觉保持中立。何为中立,以李洵的卷子为准。”
    宋问:“其次,给大家归结一下今年的重点,也就是所谓的考点。”
    宋问掰着手指头随意给他们数了几个:
    “从国的角度。治贪腐,安民心,稳粮价,广教育,重考核,强军本。”
    “从人的角度。戒奢以俭,虚心纳下,广开言路,正身黜恶,谦冲自牧,慎始慎终。”
    “种种种种,诸如此类。该怎么分,怎么用,怎么选,视情况而定。所谓策论策论,凡遇事的对策,大抵都是相同的。言语必须自己组织,但是结构可以统一。”宋问道,“重要的是清晰流畅,简明扼要。”
    众学子频频点头,提笔记下。
    宋问将现代常见的总分总,五段三式的行文结构,和他们说了一遍。不过根据历年来的文章,做了一个改变。
    中间必须时不时来一段现状描述与歌功颂德,言辞间必须要恭敬。
    然而这并不算是重点。
    “知道为什么国子监生徒,比普通百姓更容易高中进士吗?一来是因为他们背景雄厚,二来是因为他们真得答得好。”宋问道,“他们耳濡目染的就是治国之道,看见卷子,脑海中就是破题之法。所以他们很会考试。”
    宋问指指李洵,让他把林唯衍叫醒。这厮不用参加科考,就是来凑个热闹。
    然后让林小友把桌上的纸帮忙发下去。
    科举的考题,大部分都是修身治国平天下,题目开得很大,但题破开,就不算难。
    加上他们开科不久,不懂得变化出题形式。被宋问一摸一个准,基本没能逃过现代考生的精明套路。
    宋问将可以写的点,可以提的对策,简要列出了一半。再加上古文疏注,前人应题的方式,就变得很多。
    她其实写得不是很详尽,中间略去了许多。毕竟也没那么多时间准备。
    纵然如此,学子看见,还是惊为天人。
    这才是简明扼要,清晰流畅吧?
    平日里看书,总觉得学得冗杂,用起来才不顺心不顺手,往往许多时间才能回忆起来。
    这样规整之后,还用看什么书?照着上面的点,一条条分门别类的答,不是更快吗?
    他们不知道,这可是经历的数千年前人总结归纳改进的要点分析。真正的凝古辞,学精敏。
    众人拿着纸张,互相间热议讨论。心中只剩下一句话:先生真乃神人也!
    难怪平日里都不怎么教授经义,这样看来,的确只是浪费时间。单这一课,就够他们多念好几年书了。
    宋问拍着自己的伤手道:“另外,感谢三殿下的友情相助。”
    里面有许多是奏章常用的内容,她其实并不熟悉。对于朝堂上的事情,最多也就是耳闻加推测。唐毅就不一样了。
    于是唐毅帮她抄了一半,又帮她修改补充了不少地方,才出现这样一份东西。
    众生两眼放光的望向唐毅。唐毅被他们热情的目光一盯,有些尴尬的点点头。
    宋问道:“总之,卷子问什么,你们就答什么,但是一定要往好的答。哪些点能套,你们就往里面套,这就是所谓的套路。但是以免引起误会,资料切不可外传。”
    宋问唏嘘:“其余的自己补充,先生也只能送你们到这里了。”
    还想送到哪里?这已经是成功的门口了吧?
    宋问站起来,走下讲台,甩了一下头发,握拳道:“是时候该让他们见识一下我的升学率了,一声先生,可不是白叫的。先生能不能名扬天下,就靠你们了学子们!”
新书推荐: 诸天:无极宝体自遮天开始 半岛败家子,开局财阀千金找上门 1979:文豪,从知青回城开始 黑篮:开局神虚视 斗罗:蛊虫九转 逆转 斗罗:转生丹恒饮月,古月娜倒追 穿越成天女兽的我不想进化 华娱,从电台情歌到天王巨星 港岛1980:野蛮时代